深入解析肝昏迷,了解这一严重病症及其早期识别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对肝脏健康状态的关注,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在营养代谢、解毒、凝血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肝脏功能因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原因受损至一定程度后,则可能出现“肝昏迷”这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文将详细介绍何为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昏迷”),它的成因、症状表现以及预防手段等内容,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该疾病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
肝昏迷的概念与分类
肝昏迷实际上是由严重肝脏疾病引起的以意识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医学上称之为“肝性脑病”,根据其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特点,肝性脑病可以分为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和肝衰竭性肝性脑病两大类:
1、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这类情况通常是由于存在门静脉高压症或者人工分流术之后造成肠源性毒素绕过正常肝脏处理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
2、肝衰竭性肝性脑病:指由急性或亚急性广泛肝细胞坏死所致的代谢紊乱所引发的一系列神经精神障碍症状群。
病因
1、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长期影响会导致肝硬化形成,增加门脉高压风险,进而诱发肝昏迷。
2、肝功能急剧恶化:常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性肝损伤,比如药物中毒、化学物质暴露等情况下可能导致短时间内大量肝细胞死亡,从而迅速发展为肝衰竭并引起重度脑病。
3、其他诱因:包括过度利尿剂使用、低血钾、胃肠道出血等因素都可能加剧脑水肿程度使病情加重。
症状及分期
临床表现:初期患者可能出现性格行为改变、睡眠规律颠倒、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等问题;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扑翼样震颤、视力模糊直至完全丧失意识进入昏迷状态。
按严重程度分为五个阶段:
0期(隐匿期):仅能通过特殊检测发现轻微认知损害。
I期(轻度意识改变):注意力分散,计算力下降,定向障碍。
II期(明显意识混乱):言语混乱,行为失常,时间地点人物概念混乱。
III期(嗜睡状态):患者呈现过度睡眠状态,可被唤醒但很快又陷入睡眠中。
IV期(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法唤醒。
诊断与鉴别
1、实验室检查:血氨浓度测定对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肝性脑病有重要意义,其他还包括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动度等项目也需重点关注。
2、影像学评估:如B超、CT、MRI可以帮助了解肝脏病变情况及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原因。
3、电生理检测:脑电图有助于识别早期改变及监测病情变化趋势。
4、病史收集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既往史及家族遗传背景有助于缩小可能性范围,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反射等情况也可提供参考信息。
治疗原则
- 积极控制诱因: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处理消化道出血等;
- 降低肠道产氨量: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使用乳果糖等药物;
- 增加氨排出:给予精氨酸等促进尿素循环的药物;
- 必要时行人工肝支持或考虑肝移植手术。
面对这样一种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重症问题,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酗酒和滥用药物等有害行为;
2、定期参加体检,特别是对于已经明确患有慢性肝炎或者肝硬化的朋友们来说更是如此;
3、一旦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人出现类似于前述描述中的异常症状,应当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以获得最专业的帮助。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保护好自己珍贵的身体吧!
本文 农牧产业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zgnmcyw.com/post/33443.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