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我国今冬大概率偏冷
随着冬季的脚步日益临近,关于今年冬季气温的讨论逐渐升温,国家气候中心近期发布的预测显示,我国今冬大概率偏冷,这一预测引发了广泛关注,不仅因为气温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因为它可能带来的农业、交通等方面的挑战,本文将详细探讨国家气候中心这一预测的背景、依据、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以期为公众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指导。
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背景
国家气候中心作为我国气象领域的重要机构,一直致力于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工作,其发布的预测报告不仅基于大量的气象数据,还结合了先进的气候模型和专家研判,今年,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召开了全国气候趋势会商会,经过深入分析,得出了今冬大概率偏冷的结论。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在探讨今冬偏冷的原因时,拉尼娜现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低的现象,即连续6个月较常年偏低0.5℃,这一现象的出现常伴有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如风、气压和降水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对全球气候具有相对短暂的降温效应。
早在今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就预测拉尼娜准备在秋季“返场”,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使得许多人认为冬天将变得更冷,甚至可能带来超强寒潮,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指出,拉尼娜并不意味着冷冬,我国冬季究竟是偏冷还是偏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也起到重要作用,不过,从统计数据来看,出现拉尼娜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
冷空气活动频繁
除了拉尼娜现象外,冷空气活动的频繁也是导致今冬偏冷的重要原因,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11月3日至5日,新一股强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6~10℃,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局地降温可达12℃,内蒙古中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伴有4~6级大风,阵风7~9级;北部和东部海区将先后有7~8级大风,阵风9~10级。
这股强冷空气只是今冬冷空气活动的一个缩影,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秋冬季我国较易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天气,这意味着,公众需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等易感人群。
冬季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今冬气温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显示,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而到了2023年1月下旬至2月,冷空气强度逐渐加强,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华北北部、华中、华南西部、西南东部和北部、西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这种阶段性变化给气温预测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也要求公众和相关部门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及时调整生活和生产计划。
降水偏少与局部偏多并存
除了气温变化外,今冬的降水情况也值得关注,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显示,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少,但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北部、陕西西部、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东北部和宁夏大部等地偏多2至5成;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北部、江西北部、山东、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云南大部等地降水偏少2至5成。
降水偏少可能导致干旱加剧,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局部降水偏多则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相关部门需要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对措施与建议
面对今冬大概率偏冷的预测,公众和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减轻气温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1、加强防寒保暖:公众应提前准备好保暖衣物,如羽绒服、围巾、手套等,尤其是要注意脚部的保暖,室内供暖设施也应提前检查和维护,确保冬季供暖正常。
2、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农村部门应加强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前做好大棚加固、保温措施以及饲料储备等工作,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低温、大风和降雪天气。
3、交通保障:交通部门应做好低温强降雪大风灾害的风险预案,加强道路除雪、设备除冰等工作,确保交通畅通无阻,公众在出行时也应注意交通安全,避免在恶劣天气下出行。
4、
本文 农牧产业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zgnmcyw.com/post/35482.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