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旱厕(中国算发达国家吗)

思钵 阅读:665 2024-03-21 16:49:22 评论:0

发达国家的定义标准: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通常以2万美元作为分界线。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较高,人民生活水准较高的国家,又称高经济开发国家。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是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准和生活品质。

中国目前肯定不是发达国家,至于为啥不是发达国家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明显。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约为 58%,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7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2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更明显。

以上述欧洲朋友去过中国的地方为例,他们都是去中国城市或者旅游景点“打卡”,几乎没人去过中国农村,更不用说穷乡僻壤。太穷太落后的地方他们也去不了,因为都不通公路。中国农村脱贫有句口号就叫“要想富,先修路”,尽管中国在公路建设上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公路里程密度仍然 较低。2017年,中国公路里程密度0.51公里/平方公里,而德国则高达5.8公里/平方公里,波兰也有2.7公里/平方公里,即使印度也达到1.8公里/平方公里。

再以卫生设施为例,印度有部**叫《厕所英雄》,反映的是农户普遍没有厕所的现状。中国农村也有同样的问题。中国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水平之低,厕所即是例证。中国自2015年发起“厕所革命”,3年多来改造、新建了7万多间厕所。即使如此,中国农村卫生马桶使用户仅占36.2%,使用旱厕的高达58.6%,无厕所的还有469万户,占2.0%。同样,在饮用水、医院、通信设施等方面,中国农村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还有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东部的京津沪、苏浙闽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3000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但在西部的一些贫困地区,扶贫目标还是“一日有三餐,四季有衣穿”。此外,中国还存在收入分配、生态保护、社会保障等多领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第二,发展不充分,人均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西方媒体根据购买力平价将中国部分数据计算得畸高,得出了“中国国民总收入世界第一”、“人均GDP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等结论,但大多经不起推敲。从权威机构统计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考购买力平价计算出人均GDP,并据此将国家分为先进经济体、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国仍属于后者。虽然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国民收入将中国归入中高收入国家(共分为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但2017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7310美元,仅为美国的15%,不到法国的25%,不仅与高收入国家有较大差距,也低于世界10387美元的平均水平。按人均GDP计算,2018年中国约为9700美元,也不到高收入国家13000美元的下限。此外,人均GDP也不能作为划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唯一标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也是个重要指标。2017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在世界第86位,只处于世界中间水平,远低于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

第三,发展面临原有模式不可持续、需要转型升级的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仍不高,生产力结构还不够合理,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任重道远。未来中国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环境指标,因为民众对青山绿水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投资效率,中国当前投资效率已降到约1:7,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之一,中国人平均劳动时间为每年2200小时,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一项针对全球大城市工作时间的调查中,中国城市普遍名列前茅,而巴黎刚成为每周工作时间最短的大城市。在中国部分科技公司,“996”已成为“潜规则”,指每天早9点一直工作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这种现象已引起众多吐槽,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在这些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尚不足的诸多无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庞大,但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贸易规模巨大,但贸易结构较差,出口的大多是廉价“体力劳动”,进口的是高昂“脑力劳动”。中国的文化建设、国防实力、科学技术、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也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中国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升级,但这一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

第四,发展面临不被理解的问题。中国当前正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8000多万残疾人,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超过2亿,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人口就达1500万,这些都是亟需通过发展解决的民生问题。但西方媒体对这些中国真实的国情没有进行客观报道,中国发展快了,就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发展遇到挑战了,就炒作“中国崩溃论”,极大地误导了受众。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在国际舆论掌握话语权甚至议题设置权的都是发达国家。

中国离所谓的发达国家的差距始终不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属于基础设施工程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的景区建设过程中,其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作为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建立的一门传统学科,难免会带上城市的烙印。如何正确理解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如何避免盲目照抄城市化建设、如何升级改造落后的基础设施,成为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山合水易认为,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市政工程和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结合旅游景区特点,打破城市规划设计惯性思维,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景区自然环境相融合,做到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达到人们旅游休闲的需求。

一、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惯性思维的苦果

旅游景区市政工程和服务配套设施规划设计属于基础设施工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市政工程包括供水、排水、能源、交通、邮政电信、防灾六大专项,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的防洪、环保、环卫等工程规划设计。

目前,旅游景区市政工程一般都按照城市规划设计相关规范法规进行规划。

但是盲目照搬城市规划的方法进行旅游区规划设计,以城市规划代替旅游规划,就会导致市政工程的模式化、市政基础设施的城市化。模式化的市政工程没有注意到旅游景区与城市的差异化问题,不能满足旅游景区对于市政工程设施的实际需求;而城市化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冲淡了旅游景区原有的景观意境,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而且由于此类规划缺乏前瞻性,不适应旅游区环境和市场发展需要,逐渐沦为障碍,造成投资的浪费。

二、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要丢掉惯性思维,抓住本质区别

旅游景区规划市政基础规划设计环境不同于城市,因此不可依照惯性思维照搬城市要求,来进行旅游景区市政基础规划设计。一般来说,旅游景区距离城市较远,地势复杂,基础建设环境无法达到城市建设所要求的“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同时,旅游景区与城市的性质不同,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周边和当地的地理与资源条件,结合景区特点,对方方面面的问题做出科学合理地判断,准确掌握规划区的现状优势与不足,立足规划目标,找到经济、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从而使整体规划设计思路更加明确、清晰、合理。

1、旅游景区的季节性不容忽视

旅游具有季节性,旺季人口聚集但常驻人口少,森林、温泉等休闲度假类旅游更为明显。此类旅游景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在考虑需求功能、维护运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季节因素影响。例如规划旅游区水源水库容量时,必须根据当地气候、居民生活习惯、景区淡旺季不同时段的用水量等具体条件测算,而不能依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按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规划年用水量和水库容量。在温泉休闲项目中进行用水量的计算,也应将游客的热水和生活冷水的消耗纳入游客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中,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水娱休闲项目与旅游季节性的变化来确定。

2、充分考虑景点的集散性

一般来说,景区内游客聚居地、建筑群等设施分布较为分散,与相对集中的城镇相比,由于距离、地形、地质等因素,不具备建立高效集中、功能齐全、联合统一的市政工程设施条件,这就需要根据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对市政工程的形式进行代替式、选择性地建设。

水的供给与处理:不同于城镇的集中供水系统,旅游景区可选择多样供水方式。远离都市、污染少的地表水源丰富、水质稳定的旅游景区可选择地表水作为水源,如溪流泉水、河流湖泊;易开采并适合饮用的地下水也可作为一种方式开采利用;对于缺水地区则可将雨水处理后作为生活供水。

对于分散污水的处理,如一些山区散住户的污水不可能统一处理,则应建立单户或几户规模的简易污水处理系统,或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旅游景区的综合管网也应按各点独立、局部统一的方式进行建设。

专项规划设计:在旅游景区的专项规划中,也应充分考虑其分散性。例如消防规划中的消火栓,在《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中规定“负有消防给水任务管道……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大于120米。”在新建城市道路的市政输供水管线上,一般都是按此规定执行,因为城市市政管线两侧建筑密集,然而在旅游区规划上,除了游客接待聚居区,古建保护区等集中建设区外,在输水管线两侧并没有其他设施,因此并不需要在供水管线上设置大量的消火栓。

能源利用:对于能源引入有线路较长、投资大,但负荷小的偏僻景区,可以考虑当地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自然能源条件,若能开发利用,则此类能源既清洁环保同时又解决了线路铺设问题。

电信设备:景点大范围分散的景区内公用电话的设置,如采用架设,则影响景区风景;如地埋铺设,崎岖的地形和地质构造使通讯线路铺设变成了一项复杂的工程,而在手机大量普及的今天,建设覆盖景区的移动基站就成较为合适的选择。但在旅游沿途,应设置手机充电插座。

综合防灾:与城市相比,旅游景区面对更多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直接灾害,如火灾、暴风雨、泥石流、地震等。景区应根据灾害形成的条件,采取防阻结合的方式应对。“防”,即改善自然环境,消除灾难形成条件;“阻”,即在灾害产生前,采取一定措施预防和减少灾害产生时对周围事物造成的破坏。如在重要景点、建筑附近设置景观水池(如莲花池、喷泉池等)或人工湖,保持一定水量作为消防水池;通过植被护坡,构建生态景区,来减少滑坡及泥石流灾难发生。

三、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与环境协调

景观化与生态化,是社会进步、旅游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旅游景区的一些配套设计中,也存在一些惯性思维,如城市化的大广场、桥梁,非生态化的硬质水道、垂直驳岸等。如果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来部分实现基础设施和景观的和谐统一,实现市政工程设施与景区特点和整体环境的更好融合,则能避免市政设施在景区内生硬另类、与景区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如景区内的一些垂钓池、人工湖、溪流等水景观,生硬地采用混凝土结构,搭配大规模的喷泉,虽达到了亲水的效果,但人工符号强烈,与景区极不相称。而旅游者对这种非生态的大手笔也往往并无好感,丝毫没有回归自然的情趣。事实上,这类设计只是早期城市水景的翻版,动植物无法在其中生存,水质极易变质,甚至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已经日薄西山,不少城市已不惜重金改善,将其恢复成有生态护坡的驳岸。

再如景区内的厕所,其造型若与城市一般,则极大地影响景区的档次。若将厕所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就像对待山门、楼阁亭台一般,做到外观和环境协调一致,内部清洁卫生,外部造型别致,则反响非同一般。而对于厕所的卫生处理技术来讲,偏远无水景点可采用分集式生态环保旱厕或无动力污水处理厕所;有水源的景点可采用生态节水的厕所;水电充足时建设星级厕所等。无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要做到既美观,可以成为一道风景,又环保,符合生态学原理。

本文 农牧产业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zgnmcyw.com/post/4113.html

标签:生活百科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