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模仿景点(深圳大学城能进去玩吗)
深圳大学城能进去玩吗介绍如下:
深圳大学是可以进去参观的。深圳大学简称深大,是一所办学层次由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广东省重点高校之一,学校设有25个教学学院。大学校址选地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模仿了西海岸之新式大学园区的风格,校园内建筑新颖、设施齐全,时尚不失文雅,被评为国内最美大学之一。
深圳大学(Shenzhen University),简称“深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广东省主管、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文明校园、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发起单位,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粤港澳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高校。
深圳大学最擅长的是工学相关专业,计算机、建筑学、土木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都不错,除了工学之外,人文社科类的新闻传媒、经济学、法学也都不错。?
深圳大学虽然不是985和211工程大学,但是很多考生宁可选择深圳大学而放弃985或211工程院校,原因就是深圳大学凭借地处“中国创业之都”深圳市地域优势,培养造就了马化腾、张志东、李书福、周群飞、史玉柱、梁光伟等一大批全球闻名的商界领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商业成就。
渔灯舞是古代沙头角沙栏吓村渔民为拜祖祭神,祈求妈祖女神保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模仿鱼的习性编成的情节性民间广场舞蹈。市文化局的有关申报材料介绍,沙头角渔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在沙头角、盐田、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渔灯舞以它独具特色的艺术,经过200多年的历史沿袭,流传至今。2003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了90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民间艺术之乡”,沙头角就因沙栏吓的渔灯舞而上榜。
流传三百年渔灯舞重返舞台放异彩
很多深圳人也许还不知道,就在毗邻中英街的沙头角沙栏吓村,还有一项民间艺术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为沙栏吓人所骄傲的渔灯舞!继去年入选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这项曾经中断50 年又重返舞台的民间艺术,又迎来了新的艺术价值的肯定。
渔灯艺术是什么?在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再度浓墨重彩地登台背后,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在沙栏吓,记者收获了无数的感慨、惊喜与感动。
惋惜!流传了300年的渔灯舞曾沉寂50年
渔灯艺术是流传于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民间气息。而据史料考证,沙头角的渔灯艺术就起源于今天位于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沙栏吓村。
据一项1986年展开的研究考证,沙头角沙栏吓村渔灯艺术始于明末清初, 活跃在今天的沙头角、盐田和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那个时候的沙栏吓渔民都过着半渔半农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很恶劣, 民不聊生的渔民们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以自己最熟悉的各种鱼类的形象创造出了渔灯舞这种艺术形式,以此拜祖祭神,祈求妈祖女神保佑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一提起渔灯舞,为了抢救这项民间艺术而倾注了20 年心血的盐田区街道办的邓小伟如数家珍。
邓小伟介绍说,沙头角渔灯舞是由古代沙栏吓人模仿鱼的习性编成情节、由20 多位男演员手举着渔灯表演的民间广场群舞,反映的是海底世界中,群鱼集体反抗欺凌弱小的黄鳢鱼的故事。在演出过程中,伴随着锣鼓齐鸣、唢呐声声,演员们藏在渔灯下面,以低马步曲背半蹲手举渔灯穿插行进,通过模仿鱼的动作来表现舞蹈的情节。
沙栏吓村渔灯舞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成为当时村民们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时的必备节目,可谓盛极一时。早前,大鹏湾一带的村庄每逢重大节庆都要邀请他们去表演,这一习
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 年代。
抢救! 古老民间艺术“咸鱼翻身”重放异彩
66 岁的吴观球是如今沙栏吓渔灯舞队的领队。作为“总教头”,吴观球走到哪里都极受沙栏吓村民的尊重,大家都尊称他一声“球叔”。沉寂了50年的渔灯舞能够在今日重返艺术舞台,让沙栏吓村民欢欣鼓舞、深深自豪,也让吴观球等老艺人倍感安慰。然而说到这项艺术的“咸鱼翻身”,吴观球和沙栏吓当地人都说:有一个人一定要提。用当地人的话来说: “没有她, 就没有渔灯舞的今天。”她就是邓小伟。
1986年,邓小伟从湛江调到深圳市沙头角文化站工作。在走街串巷、和当地居民聊天的过程中,一个居民经常提到的词不断地撞击着她的神经:渔灯舞。从事文化工作的她敏感地意识到,这项民间艺术价值珍贵,绝不能就这样失传!时值盐田区文化局委托市有关部门帮助创排《沙头角渔灯舞》,她立即开始了渔灯舞的资料采集工作。
她努力地收集渔灯舞的资料,请老艺人“饮早茶”、“侃大山”,参观文化站。其实,这些老艺人也有着让渔灯舞重现于世的强烈愿望,在邓小伟诚意的感动之下,向她透露了一些渔灯舞的制作方法、表演招式或是锣鼓点。邓小伟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只要听到哪怕是渔灯舞的一丁点细节,她就会立刻掏出小本子,一五一十地记下。就这样,10 多年之后,邓小伟从当年的姑娘迈入中年,又先后当上了沙头角文化站的副站长、站长,收集渔灯舞资料的工作却从来没有放弃。
2003年, 沙头角街道办拨款" 万元,作为恢复“沙头角渔灯舞”的专项经费。消息传来,沙栏吓村民们奔走相告,赶忙制作渔灯,把已迁居香港和国外的老艺人都请回来参加排练。沉寂了50年的渔灯舞在当年的中秋节再现神韵了。2006 年, 在邓小伟以及沙头角文化站、盐田区文化局和市文化局的关怀下,沙头角渔灯舞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接着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个沙栏吓村都为此沸腾了
本文 农牧产业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zgnmcyw.com/post/439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