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惊现大海潮,原因何在?
全国多地沿海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海潮现象,从河北唐山到福建厦门,再到辽宁盘锦,多地居民目睹了海水倒灌、街道被淹的惊险场景,这一连串的海洋异常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场大海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后的原因何在?
天文大潮的强大力量
这场大海潮的主要推手之一是天文大潮,天文大潮是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引潮力叠加的结果,通常出现在农历的满月和新月期间,据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周冠博分析,2024年10月20日至21日正值农历九月十八至十九日,是全年天文大潮最为强烈的时段之一,太阳、月亮和地球几乎成一直线,三者的引潮力达到最大,导致海水水位显著升高。
以厦门海域为例,天文大潮通常在农历八月和九月月圆之后数天出现,最高潮位可能超过蓝色警戒潮位(700cm),并且会持续几天时间,这种强烈的潮汐作用不仅限于厦门,而是波及了整个沿海地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多个海域。
气象因素的推波助澜
除了天文大潮外,气象因素也在这场大海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0月20日至21日,北方强冷空气开始减弱,气压迅速下降,这一过程中,海面受到的气压减小,导致海平面自然“反弹”上涨,特别是在河北、山东等地,气压的下降幅度尤为显著,如唐海县气压一天之内下降了近10百帕,足以使当地海平面在短时间内上升10厘米左右,这种短期的气压变化虽然不是大潮的主导因素,但却像“推了一把”,进一步加剧了潮水的上涨幅度。
风暴潮的叠加效应
除了天文大潮和气象因素外,风暴潮也是导致此次大海潮的重要原因之一,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种,福建以南的东海、南海海域多受台风风暴潮影响,而福建以北的东海、黄海和渤海则容易出现温带风暴潮,温带风暴潮没有规律性,难以预警,一股冷空气的来临就可能带来涨潮、大风浪和连续降雨,从而引发大范围的风暴潮波震荡回流,造成海水漫过堤坝。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的专家指出,此次多地海水倒灌正是天文大潮与温带风暴潮叠加的结果,这种叠加效应使得潮水比平常高出更多,进一步加剧了海水倒灌的严重程度。
地形因素的放大作用
地形因素在此次大海潮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渤海、黄海沿岸多为浅海湾地形,在潮汐作用下,海水更容易向内陆涌进,当多种自然条件叠加时,潮水极有可能迅速通过狭窄的海湾通道挤入内陆,使得沿海村庄、城市的防潮能力受到严峻考验,渤海湾、胶州湾等地形封闭的海湾,潮水堆积形成了类似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进一步放大了潮汐的高度。
全球气候变暖的潜在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单次大海潮的出现并不能直接归因于气候变暖,但长期来看,海平面的上升无疑增加了沿海地区遭受极端潮汐事件的风险,随着海洋热量的不断积累,极端气象事件(如强风暴潮、异常潮汐等)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管理者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海洋灾害的防御能力。
全国多地惊现大海潮的现象是天文大潮、气象变化、风暴潮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罕见的潮汐现象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便和损失,也再次提醒我们海洋的不可预测性和强大力量,面对未来可能更加频繁的极端气象和海洋事件,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预警能力、完善防御措施,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公众也应充分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成因和规律,尊重自然的力量,共同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本文 农牧产业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zgnmcyw.com/post/35117.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